联系方式
地址: 合肥市蜀山湖
路350号2号楼
邮编: 230031
电话: 0551-65591242
传真: 0551-65591270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子站>职能部门>人事教育处>离退休工作>旧版>重要专题>蜀畔红枫>离退职工创作
核所印象
发表日期: 2022-12-02 作者: 彭德建 点击率:
【打印】 关闭

  201719,是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FDS团队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上午,所长吴宜灿研究员代表团队在人民大会堂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里接过大红的获奖证书。他们的成果“新型核能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高效利用方法”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国家建立科技奖励制度以来核反应堆物理领域获得的首个国家奖,也是核安全所·FDS团队前进道路上的里程碑。我为他们祝福,为他们高兴,为他们自豪。 

  幸运的是,在退休若干年之后的2016年,我在核所工作了一段时间,结识了一批朝气蓬勃的硕士、博士和核能专家,学习了关于核能的专业知识,了解到国内外核能科学的发展动态和核所成长发展的历史,进一步认识到发展核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上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受到了一个现代化研究所创新文化的熏陶。它为我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新的科学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我的科技记者人生。我衷心感谢核所的领导和同志们。 

  在核所工作时间不长,但作为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他们共同拥有的“四个意识”让我感受较深:服务于全中国全人类的意识;强烈的创新意识;牢固的团队意识;人人参与所·团队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我想,这些应是这个所·团队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服务于全中国全人类的意识。核能是事关全中国全人类的事业,是全中国全人类发展的大局。半个多世纪以来,各国科学家们都在为寻求高效清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奋力探索。核能领域的国际合作多年来不断持续深入,也取得了不少进展。然而,国际上几次重大的核事故,不仅让当地的百姓饱受核辐射之苦,也给世界各国人民留下了深深的精神创伤。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核能的需求巨大。但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核能的科学利用。核安全所·FDS团队的科学家们,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从人类进步的高起点上着眼,将“从源头上确保核安全”列为工作使命,立下了“发展先进核能科技,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豪情壮志。一进核所的大门,迎接你的就是这句震撼人心的誓言。他们要以中国科学家的智慧、勤奋和担当,为全中国全人类做贡献。他们的目标是“国际领先”,这是他们的“魂”,他们的“梦”。20多年来,科技人员呕心沥血,砥励前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提出和发展了中子物理理论,掌握了众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多功能铅铋堆技术综合实验回路装置群;建成了强流中子源“HINEG”,实现了中子源强在运国际第一;自主开发的超级蒙特卡罗核计算仿真系统“Super MC”,通过了2000多个国际基准模型与实验的校验验证,在全球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重大核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支撑发现了国际上最大的科技合作项目“ITER”在核辐射安全设计上的缺陷;在nature系列期刊发表了国际热核反应堆安全领域的首篇论文……这些业绩,很好地诠释了核所的“承诺”和“担当”,并使其跻身于国际核能领域,团队被誉为“国际中子学领域的引领性团队。”团队负责人担任了包括国际能源署聚变能环境、安全与经济合作计划执委会主席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的重要职务,领衔组织国际著名科研机构开展先进核能安全研究,起到了引领和主导作用,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核能领域的地位。没有当初的“魂”牵“梦”绕,哪有今天? 

  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攀登科学高峰的根本要求,是科学工作者的灵魂,是科研院所生存、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也是科研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根基。多年来,核安全所·FDS团队人人心中有一个核心理念:没有任何借口,要么创新,要么灭亡。这是他们开荒的武器,制胜的法杖。他们要用创新,杀出一条血路,引领未来核能发展。 

  ——在科研上,他们提出了一系列聚变堆和聚变裂变混合堆新概念,设计了新型临界和次临界双模式运行的铅基反应堆,提出了小型铅基堆核电源“核电宝”概念。特别是提出了以“理念革新、技术革新、方法革新、措施革新”为代表的核能安全“四项革新”的学术思想和“新型核能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高效利用方法”,解决了诸如核废料永久处理等核能领域的世界性难题。 

  ——在管理上,他们兼顾基础研究和工程任务的不同特点,独创了一套特色鲜明的“三维矩阵创新组织管理模式”,以学术为目的,以行政为手段,以项目为牵引,最大化高效协同优势资源。同时,自主研发了“核能信息化科研协同平台CROSS”,开启了建设智慧型研究所的新尝试。 

  ——在人才培养上,团队基于“全周期”人才培养理念,创建了“导师组”联合指导的新模式,多学科交叉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独具特色。 

  ——在文化建设上,他们总结出“积极、合作、创新、实力”的核心理念和文化精髓,并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团队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凤凰精神”,设计了相应的标识;设立了凤凰科技大讲堂、凤凰人文讲坛、凤凰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平台(所长吴宜灿就多次主持凤凰科技大讲堂的院士讲座)。传统的春节联欢会,他们也改为“文化与学术年会”,确定了“中子魂·创新梦”的主题,强化了文化与学术的交融,并以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生动的视频影像,再现了科研工作者辛苦工作的情景,反映了他们献身事业的高尚情操,展示了核所·团队的成长与发展的历程,给人以勇气和自信,为团队的发展起到了激动力、添活力、聚合力的效果。 

  正是创新,让他们的竞争力越来越强,路越走越宽,事业越做越大。 

  强烈的团队意识:在当代,任何重大的科研任务都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因此,任何一个研究所、项目组都要讲究团队意识。而这里的科研人员的团队意识却有着更深的渊源,更强烈更牢固。FDS团队从最初的不足10人,发展到如今的500余人。20多年,一路走来,风雨涅磐,浴火重生。在经历了孕育、蛰伏、成长、跨越几个时期后,他们更懂得团队力量的强大,团队精神的可贵。“积极、合作、创新、实力”的理念,始终激励着他们在艰难困苦中摸索前行。他们从最初在混合堆领域探索,开展聚变设计研究,提出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创新型反应堆概念,到“研、学、产”战略布局初步形成,再到承担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磁约束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成立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和中科院中子输运理论与辐射安全重点实验室,如今更是在国际核能领域有了中国的话语权。所有这些,正是团队成员共同奋斗、不断开拓的结果。他们以团队的成员为荣耀,以团队的成就而自豪。他们坚信“团队造就实力,创新引领未来”;“积极掌握先机;合作无坚不摧;创新持续发展、实力不可替代”。他们热爱团队,穿着有团队标识的文化衫,唱着自己创作的FDS之歌,支持并踊跃参加团队的文化、学术活动,“团队就是自己的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地”。他们维护团队的声誉,处处讲精诚合作,时时想永攀高峰。他们始终追寻“一流团队、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一流人生”的终极愿景,以“团结合作,一往无前”的气概,弘扬着“创造不止、执着传承、超越无限”的凤凰精神。老人发扬传统,新人接受洗礼。团队精神已成为一种传承、一种动力、一种自信,激励着大家拼搏向前。 

  人人参与所·团队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在这里,人人都是主人,个个参与所·团队的事务。为科研出力,为管理献计。“核能信息化科研协同平台”、团队的网页、凤凰思维室,都是交流沟通的渠道和平台,人人可以发声,随时可以看到所里的新闻、动态,大事、要事。即便是空调未关、忘了熄灯这类小事也会有人及时在网上提醒。年年更新、反映所·团队新貌的基准文件PPT和大型宣传画册《风雨涅磐》,都要请科研人员和专家反复评审。他们认为,这是研究所·团队优化定稿文件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发动大家参与研究所管理,激发热爱团队、热爱事业情感的一种好办法。评审中,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得共识。既避免了某些重复和遗漏,又使文件和画册有了统一的思路与风格,更加全面、准确。同时,又促使大家更多地关注全局,进一步强化了成就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类评审已成为所里的一个传统,即便一篇普通的新闻稿,也有多人把关。大家的积极主动参与,既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又强化了“我是FDS人”的主人翁意识。 

细想想,在今天,任何一个研究所·团队的发展,都离不开这四种意识。在时代和社会大环境相同的情况下,这些意识在群体心目中扎根的强度及其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研究所·团队能否实现跨越发展,能否担当大任,能否有辉煌的未来。因此,大力培育、强化这四种意识,应成为研究所·团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强化了这四种意识,研究所·团队就会蓬勃向上,前途无量,为国家、为人类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皖ICP备 050001008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湖路350号 邮编:230031 电话:0551-5591234 电子邮件:ltx@hfcas.ac.cn
大片a免费观看在线视频,18禁大片免费播放器,一级a爰片免费观看,日本一级特黄大片免色